中轴线对称之美新说——非凡之路与多家媒体推荐

中轴线对称之美新说

张雯

2024年夏

很奇妙,几乎是在历史的同一时期——约2800年前,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:“美的线型和其他一切美的形体都必须有对称形式……”。

春秋时武举也说过:“夫美者,上下、内外、大小、远近皆无害焉,故曰美。” 用咱老百姓的话讲,啥是个美呢?上上下下、里里外外、大大小小、远远近近都均衡了,浑然一体,没什么不妥帖的,这就是美。可见“对称美”这事,东西方的老祖宗都有过伟大论述,后人也努力遵循。尤其中国人,对于建筑中的对称美学有着矢志不渝的恪守。何以见得?有“轴”为证——北京中轴线!

北京最早的中轴线,南起永定门,北止钟鼓楼,长约7.8公里。不要小看这短短的7.8公里,“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”。

(图片源自网络)

(图片源自网络)

在中轴线上,依次有自对称的建筑:故宫,向南有天安门广场、人民英雄纪念碑,毛主席纪念堂,正阳门、永定门……。故宫向北,依次是景山、万宁桥、鼓楼、钟楼。

咱们先夸夸故宫,那绝对是中轴线上对称第一美。

故宫的中央有一条贯穿南北的“线”,后称中轴线。以此南北延长,形成了北京的中轴线。故宫内最尊贵的宫殿,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,还有依次向北的乾清宫、交泰殿、坤宁宫等都是以这条轴线为基准居中而建,形成自对称的建筑。其它的建筑基本都在东西两侧对称分布。 如文楼、武楼,文华殿、武英殿。东六宫、西六宫等。这种对称,不仅彰显了作为国家中央的威严气势,也更加体现了一种井然有序、四平八稳的端正雄伟。整个故宫建筑群巍峨壮丽、气势磅礴!

(图片源自网络)

(图片源自网络)

故宫里的对称并不全然体现在建筑的空间层面,最绝妙的是建筑者还将这种建筑对称融入了哲学精神,传达了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美感。比如御花园里,东边有绛雪轩,建筑为凸型结构。西边有养性斋,建筑为凹型结构。一凸一凹、一阳一阴、阴阳平衡,可谓匠心独妙。

御花园内,西有千秋亭、东有万春亭。两座亭色彩绚丽、精美绝伦,堪称宫亭之最。这对建筑造型、构造相同,但细微之处小有区别。这是因为千秋亭系在咸丰年间火后重建,而万春亭早在明代建成,两个朝代审美各异使然。

除了建筑对称,两亭名称也对称:千秋对万春。这是何等的细腻、诗意!

故宫,六百年风华不减,集万千繁华于一身,不愧是人类建筑史、文化史的杰作!

所以,故宫对称之美冠天下并非浪得虚名。从大处的恢宏气势、伟岸庄重,到小处穷工极态、鬼斧神工的细腻、精致,处处彰显中国的美学精髓。

故宫内的对称之美枚不胜举,广夏细旃、朱阁青楼、铺锦列绣等等随处可见、俯仰皆是。

(图片源自网络)

(图片源自网络)

出天安门便进入天安门广场。西侧人民大会堂是党和人民共商国是的地方,政出于此。东侧是象征国家最高历史文化和艺术殿堂的国家博物馆。如果说国家博物馆代表着国家的过去,那么人民大会堂则代表着国家的未来。两座大厦肃穆庄严、交相辉映,建筑范式基本类同。

过了天桥是天坛和先农坛,分别对称于北京中轴线的东西两侧。

天坛祭天,祈求风调雨顺,为“九坛八庙”之首,遵周易象数思维而建。天坛内也有一条以祈谷坛和圜丘坛为中轴的线。

地坛祭农,祈求五谷丰登。是明清时期皇帝祭祀先农、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地方,也是祭祀和农业生产有关之神明的地方。

天坛、先农坛,不仅是表达中国人敬畏自然、重农敬天思想文化的场所。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现。它们将有形无形的理念紧密结合,集古代的哲学、历史学、数学、力学、声学、美学、生态学于一体,形成了东方独有的文化现象。它们在形式上一左一右,在功用上一天一地,堪称圆满的对称美学。

(图片源自网络)

(图片源自网络)

最后到了永定门。中轴线的南端止于此。永定门即“永远安定”之寓意。

关于中轴线上对称之美的细节千汇万状,咱话长纸短实在不能一一写尽。 总之,中轴之美在于对称。如果从空中看,中轴线上规划严整、气势恢宏、横稳端正。堪称北京格局的统领,中国传统礼序规章的再现,中国建筑美学的最高典范,人类举世无匹的杰作!

需要科普一下,大家不要以为对称必须是左右上下各有一模一样的事务。所谓对称,是以一个点或一条线为中心,让两边或上下、前后的一个或一些列的几何形状、态势,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形态或色彩、影调、结构等和谐视像,从而使这个“物”能给人一种沉稳、庄重、平衡的严肃感,达成和谐统一。对称有几种形式:中央排列法、左右排列法、对角排列法等等。中轴线的对称属于左右排列法。而且,对称并非都是绝对的几何对称,也可以是空间上的“形式对称”,如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。另外还有一种“规制对称”,如“左祖右社”的太庙和社稷坛。

梁思成说过:“中国建筑,其所最注重者,乃主要中线之成立。无论东方、西方,再没有一个民族对中轴对称线如此钟爱与恪守。”

确实,对称之美是源于国人骨子里的钟爱,是中国人几千年哲学思想、文化精神的历史沉淀,是中国有别于世界的独特文明。不只在建筑方面,中国许多的人文也都有自己严格的“中轴线”,中国的文化处处镶嵌着对称美学。如:

诗词,要讲对仗对偶。

对联,要讲上下两联。

中医,要讲阴阳平衡。

做人,要讲内外双修。

……

(图片源自网络)

(图片源自网络)

那么问题来了,人们追求这种对称之美有没有更深刻的原因?如果我们仅从艺术的视角探寻似乎有失偏颇。所以我也“对称”地再给出一种理解:对称是缘于各阶层对“平衡安定”的需求。

平衡不仅仅是人类在艺术结构中所遵循和欣赏的,也是宇宙本身的遵循。所谓“天道自衡”,意指宇宙万物之本质属性皆为自然而然之平衡。平衡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质,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法则和存在方式。平衡是一种普遍存在,自然也在人类内心中存在。即便当代,人们也在精神与物质、工作与学习中寻找平衡,以便更好地与这个世界相处,达到一种人生的平衡。

平衡是什么?平衡是稳定。稳即“安”也。

(图片源自网络)

(图片源自网络)

“稳”是一种状态。稳才能“定”,定才能基业万年。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朝统治阶级无不寻求天下安稳。中国安稳哲学古来有之。如西汉淮南王刘安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有曰:“天下安宁,政教和平,百姓肃睦,上下相亲。”

统治阶层的“安稳”理念主要表现在两方面:一方面是实际行动:如建军队以卫国;定行为准则以束民。以及统一政令、制定层级秩序等。另一是精神方面:一、订立具有和平意喻的年号或宫殿名称,如故宫有太和殿、保和殿、中和殿、永和宫等;二、祭祀祷告;三、在宫殿或城市建设中融入安稳、平衡的布局。如故宫、中轴线;四、打造象征性器物,如鼎。

所以国家和统治阶级需要“安”、需要“定”,人民亦然,社会治理亦然。安稳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。除了艺术,中轴线上的对称所体现的这种平衡,归根到底还是人,包括统治阶级发自内心的安定需求。无论是统治者抑或人民大众,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所看到的对称中找寻平衡和安稳体验。

(图片源自网络)

(图片源自网络)

建筑是有思想的。建筑是建筑者思想的折射,是人文精神的体现。凡古代帝王兴建宫殿,除了要满足物质生活上的需要,更深层次的,是要体现皇权威震天下的精神作用。所以,北京城“中轴突出、两翼对称”的格局,一方面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。更重要的一方面,是承载了明清帝王们盛世家国的梦想,体现了明清统治阶级以空间物理的形态,表达国家治理、国家前途命运的愿望。

总之,对称产生的平衡体验之所以被称为人类最基本的美学原理,不仅在于他符合人类最原始、最本真的视觉审美规范要求,更是其所带来的平衡感,能使各阶层在心理层面达到一定的慰藉,在情感上得到舒适与安全感。

如果用一句话来溯源我对中轴线对称美更深层次的理解,我愿借用邓公的一句话:稳定是压到一切的基础!

作者:张雯

 

 

创建时间:2024-08-20 12:49